史志军为市委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主体班学员授课时强调
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守正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
3月17日,市委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主体班举行开学典礼。市委书记史志军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以及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部署,围绕落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安排,以“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守正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为主题讲授开学第一课。
史志军指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切希望和信任重托,深刻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明确新的实践路径。
我们要从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增强跨越赶超的底气,切实把总书记的激励鼓舞转化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果;要从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增强勇挑大梁的志气,在全省挑大梁的大局中彰显淮安更大作为、贡献淮安更多力量;要从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增强守正创新的锐气,切实把总书记嘱托的事情办好、把淮安的工作干好。
史志军指出: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回顾这些年淮安改革发展实践,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这当中,既有共性规律,就是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正确看待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充分用好各方面政策机遇,在深化、细化、实化、转化上下足功夫;也有个性规律,就是清醒认识淮安“滚石上山、不进则退”的阶段特征、“总量不足”的主要矛盾、“产业不强”的关键短板,坚持不懈攻项目、强工业、壮总量,推动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不断跑出加速度。实践充分证明,市委抓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举措,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期待、契合省委对淮安的要求、贴合淮安自身发展的实际。
史志军指出:
要有高远追求、敢攀登。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敢想敢为、善作善成,保持好势头、提升贡献度,在省考工作定位时要“高”、继续勇于争第一,在江苏目标定位中要“准”、切实当好生力军,在城市发展定位上要“远”、始终放眼长三角,努力把更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不断把淮安事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上。
要有战略定力、抓重点。新征程上,我们要聚焦经济总量不足这一淮安主要矛盾,重点重抓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生态环境、县中振兴“四件大事”,持续深化拓展、巩固提升成效,更好引领全市发展取得更大突破。为更好破解“四件大事”中的痛点堵点问题,市委还提出要着力解决好“五个方面重点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大胆试、大胆闯,形成更多先导性示范和制度性成果。
要有机遇意识、善借力。新征程上,我们重点要把握重大政策、重点改革和枢纽经济发展等机遇。要切实增强政策敏锐性、分析力,结合自身工作找准政策落地的切入口、着力点,推动更多项目、资金等落户淮安,切实把想干、能干、必须干的事干好。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加速破解制约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问题。要更多聚焦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东部地区陆海联动大通道、长三角产业协作链接点,形成淮安特色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推动淮安成为长三角北部服务大区域发展、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枢纽。
要有系统观念、强统筹。新征程上,我们要善于运用统筹的方法,推动形成协同并进、协调一致的良好态势。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既要“时时放心不下”,又要“事事心中有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想方设法办好年度民生实事,让更多人感到“幸福平安、就在淮安”,更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水平安全创业。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牢牢抓住保饭碗、增收入这个“三农”工作的两大核心,以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更好推动全市域高质量跨越发展。
史志军强调:
推动淮安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各级党组织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层各级和方方面面勇挑重担、开拓进取,认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全力锻造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广泛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