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淮安市委党校
当前位置:首页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为工业园区“打造千亿级产业、争创国家级园区”当好后援团——市委党校与工业园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发布时间:2022-05-26  来源:中共淮安市委党校  作者:  字号:[ ]
  

1.jpg

5月24日,淮安工业园区与市委党校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2.JPG

淮安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盐碱办主任沈晓红在致辞中首先对市委党校陈俊祥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园区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3.JPG

她说,作为全省唯一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建设的产业园区、全市唯一保留的化工产业发展平台,近年来,园区聚力理顺体制机制,推动园区迈入健康发展“正轨”。强力推进“5+1”强基工程,仅用一年半时间基本建成投运,安全发展基础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系统性提升。深度谋划未来发展。确立“千亿级产业、国家级园区”奋斗目标,高站位、高标准编制“1+3”规划,全面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实现突破赶超。扎实开展重特大项目攻坚,2021年度项目攻坚考核指标全部完成,投资总量、项目数量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4.JPG

沈晓红指出:

市委党校是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咨询智库和全市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在省内外党校系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值得园区上下深入学习与借鉴。此次签订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加强与市委党校的战略合作,实现双方各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帮助园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共同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5.jpg

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俊祥在致辞中向园区长期以来对党校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说,园区在沈书记的领导下,在招大引强、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安全环保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五位一体”信息化平台高品质建成,产业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突显,“一家人”理念和“效率效能”营商服务品牌越来越深入人心,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高度评价和客商的广泛好评。随着“化工园区”即将顺利扛牌,园区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已成为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产业支撑点。

6.jpg

近年来,在市委的关心支持下,市委党校坚持立足提升淮安干部“运用长三角思维眼界”的能力,立足“万名干部进党校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立足“打造全国知名党性教育高地”,大力推进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和决策咨询等各项工作,努力建设长三角知名、省内一流的红色学府,为淮安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关于如何密切区校合作,为工业园区“打造千亿级产业、争创国家级园区”当好后援团,陈俊祥表示:

一是围绕园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的需要,协同抓好各类专题培训。二是及时总结提炼园区改革创新的经验,结合园区领导上讲台等制度设计,加大园区宣传推广力度。三是打造系列实境课堂,把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变成主体班教学的精品案例。四是做好名师名课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送到园区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身边。五是组织专家学者群策群力,全力以赴完成园区党工委和沈书记交办的相关决策咨询报告。

7.JPG

座谈会上,园区党工委副书记胡春雷和市委党校副校长史以功分别代表区校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市委党校校委领导班子成员、部分处室负责人参加此次活动。会前,与会人员集体观摩了工业园区应急指挥中心、雅居乐、宏邦化工、比亚迪、古盐河生态公园、纳沛斯、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和现场。

 

梁文凤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 怀揣着激动和期盼的心情,踏上了淮安工业园区学习之旅。在这里,首次体验了她建设的芬香、感知了她发展的坚韧,享受了“合作共荣”的快乐。今后“校·园”合作的“美美与共”中,从提升叙事能力入手,把园区的经验推介好、把园区的需求服务好、把园区的难题研究好,通过一个个具象场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使严肃的理论知识与园区的生动实践相互嵌入,完整而又精彩地呈现出来。瑞·达利欧在2022年的新著中写到:“未来的时代将与我们有生之年所经历的时代完全不同”。“校·园”合作将伴我们向未知世界去远行,寻找穿越周期的确定性。

8.JPG

 

钱怀如    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一级主任科员

在今后工作中要把工业园区的生动实践搬进主体班课堂,邀请工业园区领导到党校主体班课堂讲授工业园区千亿级产业园的规划、布局、愿景。注重加强产学融合,组织老师赴工业园区教学调研,在老师的课程中融入园区案例,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积极组织老师到工业园区公益送教,助力工业园区员工综合素质提升,促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9.jpg

 

张一洲     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

要将“校·园”合作具体化,从联合调研、联合研讨、智库建设等方面展开,通过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等情况,着力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科研合作新格局。

10.JPG

 

周海生    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教育必须关注当代中国正在推进的伟大变革,两者相结合才能成就名作“只此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