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交通是基础。3月25日上午召开的全市2024年度高质量跨越发展总结暨2025年工作推进会议强调,要推进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的“两定位”,更加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淮安特色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在主动作为、协同联动中赢得更多发展主动权。为帮助学员更好理解把握市委市政府关于枢纽经济总体部署安排,切实以枢纽“流量”加力经济“增量”,3月25日下午,市委党校春季学期主体班以“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为主题举办第2期学员论坛,4位学员代表交流发言。活动由县处级副职干部任职班学员、市委研究室副主任王宇宙主持。
县处级干部进修班
市铁路办副主任 段文扬
一、当前我市铁路枢纽经济的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高铁通道和枢纽建设。年内基本完成宁淮城际铁路淮安段线下工程。下半年开工建设洪泽和金湖站房,同步推进洪泽和金湖综合客运枢纽。二是加快淮安新港枢纽铁水联运提升工程建设。2026年建成投入使用。三是开展高铁旅游和旅游专列开行争取工作。四是深度融合区域合作发展。争取增加淮安至长三角核心城市高铁班次。五是加快推进高铁快运物流试点项目。
二、未来我市铁路枢纽经济提质增效的思考与建议
一是推进四网融合赋能宁淮铁路。让宁淮铁路融合、兼顾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功能,更好服务淮安与南京、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经济交流。
二是加快新港物流园建设打造内河铁水联运示范样板。完善淮安新港铁路、港口基础设施,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优化淮安新港物流服务效能,推动交通、物流、商务、海关等信息数据的集成共用,助力淮安枢纽经济发展。
三是主动对接服务壮大淮安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与天合光能、中天钢铁、巨石集团、实联化工等重点企业对接,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入厂物流、仓配一体化等增值服务,帮助他们降本增效做大做强。
四是培育枢纽平台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智慧物流在枢纽内的场景应用,加快物流平台经济发展,及早规划和建设城市级物流服务平台。
县处级副职干部任职班
市交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谈文
第一,强化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构建长三角产业协作链接点。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聚焦“353”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突破枢纽偏好型产业,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加强与长三角城市产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升淮安产业竞争力。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提升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吸引国内外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开放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枢纽与城市、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枢纽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枢纽与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一大批正在规划中的项目实施落地,完善物流园设施建设,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推进物流要素集聚,赋能产业经济发展,提升枢纽经济综合效益。
第三,抓住政策窗口期,向上争取资源和支持。精准把握政策方向,研究国家和省级部门政策导向,建立沟通机制,主动对接,重点围绕“两重两新”领域、交通、水利、城乡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领域,争取中央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中央补助资金等政策工具支持,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建设,优化债务结构,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乡科级干部进修班
淮安开放大学、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科研处主任 田千虎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作为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关键纽带,在推动枢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枢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交通、物流、信息服务还是其他配套产业,都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市高职校围绕淮安枢纽经济特色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开设智慧物流、新能源汽车、电商运营等交叉学科。通过引企入校,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教育模式,培养具备“交通+数字+贸易”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淮安枢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为淮安枢纽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学校通过与校内外枢纽企业共建产研平台,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在智慧交通、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领域,通过技术渗透,突破枢纽经济要素约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共同推动淮安枢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三、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学校作为城市知识传播、文明传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城市文化的名片。近年来,市高职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德国职业院校建立姊妹学校,并推动淮安与德国卡尔夫地区建立友城,吸引德资欧美企业来淮投资建设,为淮安枢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交通运输局宣传教育处处长 孙铁成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守正创新、真抓实干,用好用足省委“支持淮安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的重大机遇,不断筑牢枢纽经济发展的基础、壮大枢纽经济发展的规模、激发枢纽经济发展的动能、增添枢纽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实施一批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八向放射高铁枢纽,打造高品质公路运输枢纽,构建现代化水运设施体系,推进涟水国际机场改扩建。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大运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公铁水空运输网络,持续推进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打造经济开放的水运物流网,加快航空货运发展,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化行业治理体系。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丰富内涵,持续提升出行服务供给、推动绿色智慧发展、夯实安全发展基础,推动交通运输创新发展,积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供稿人:王 少 强 主体班学员
审核人:袁 雪 芹